登岳阳楼二首
登岳阳楼二首。宋代。陈与义。 洞庭之东江水西,帘旌不动夕阳迟。登临吴蜀横分地,徙倚湖山欲暮时。万里来游还望远,三年多难更凭危。白头吊古风霜里,老木沧波无限悲。天入平湖晴不风,夕帆和雁正浮空。楼头客子杪秋后,日落君山元气中。北望可堪回白首,南游聊得看丹枫。翰林物色分留少,诗到巴陵还未工。
[宋代]:陈与义
洞庭之东江水西,帘旌不动夕阳迟。
登临吴蜀横分地,徙倚湖山欲暮时。
万里来游还望远,三年多难更凭危。
白头吊古风霜里,老木沧波无限悲。
天入平湖晴不风,夕帆和雁正浮空。
楼头客子杪秋后,日落君山元气中。
北望可堪回白首,南游聊得看丹枫。
翰林物色分留少,诗到巴陵还未工。
洞庭之東江水西,簾旌不動夕陽遲。
登臨吳蜀橫分地,徙倚湖山欲暮時。
萬裡來遊還望遠,三年多難更憑危。
白頭吊古風霜裡,老木滄波無限悲。
天入平湖晴不風,夕帆和雁正浮空。
樓頭客子杪秋後,日落君山元氣中。
北望可堪回白首,南遊聊得看丹楓。
翰林物色分留少,詩到巴陵還未工。
译文
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之东长江之西,夕阳黄昏,没有晚风卷起,楼阁上的招牌静止不动。
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(荆州),在湖山黄昏下徘徊。
行程万里,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?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。
登楼凭吊古人,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,看着远山的古树,青苍中,隐含无限的伤悲。
平湖映着天空的影子,晴空万里,波澜不惊,大雁在空中飞来飞去。
岳阳楼很多人都在看秋天的景色,看日落君山。
往北边可以看到白首,往南边可以看到丹枫。
一路欣赏景色,结果到了巴陵还没有写出来诗。
注释
⑴帘旌(jīng):酒店或茶馆的招子。夕阳迟:夕阳缓慢地下沉。迟,缓慢。
⑵吴蜀横分地: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,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。横分,这里指瓜分。
⑶徙(xǐ)倚(yǐ):徘徊。
⑷三年多难:公元1126年(宋钦宗靖康元年)春天北宋灭亡,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。凭危:指登楼。凭,靠着。危,指高处。
⑸吊古:哀吊,凭吊。
⑹晴不风:晴空万里,波澜不惊。
⑺杪(miǎo)秋:晚秋。
⑻君山:全称君山岛,位于湖南岳阳东部的洞庭湖中。
⑼白首:白发。这里指为枯萎而不凋谢的白色草。
⑽丹枫:经霜泛红的枫叶。
参考资料:
1、陈与义 著 白敦仁 注.陈与义集校笺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90:548-552
2、原建平.基础训练文言文全解·初中(人教版新课标):大象出版社,2011
创作背景
北宋靖康二年(1127年)四月,金兵攻破开封,北宋灭亡。当时,陈与义被贬在陈留(在今河南开封东南)做监酒税的小官,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,南奔襄汉,颠沛湖湘,流离失所。他流亡到洞庭湖,几次登岳阳楼,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,其中就有这两首《登岳阳楼》。
参考资料:
1、缪钺 等.宋诗鉴赏辞典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87:830-831
2、彭锡瑞,七律二首 登岳阳楼,朔方,1983
唐代·陈与义的简介
陈与义(1090-1138),字去非,号简斋,汉族,其先祖居京兆,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,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(现在属河南)。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(1090年),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(1138年)。北宋末,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,同时也工于填词。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,却别具风格,尤近于苏东坡,语意超绝,笔力横空,疏朗明快,自然浑成,著有《简斋集》。
...〔
► 陈与义的诗(374篇) 〕
清代:
龚鼎孳
贮腹书千卷。更空明、一泓秋水,雾飞云遣。老笔纷披姿媚出,冰洒铁梅芳泫。
高咏遍、蜀笺吴茧。六代江山文酒地,记孝侯、台畔春阴浅。
貯腹書千卷。更空明、一泓秋水,霧飛雲遣。老筆紛披姿媚出,冰灑鐵梅芳泫。
高詠遍、蜀箋吳繭。六代江山文酒地,記孝侯、台畔春陰淺。
元代:
郯韶
湘云微度。六曲朱阑暮。帘外香飘梅子树。知有王孙索句。
谁将琼琯吹霞。柳花飞过东家。说与门前去马,断肠休为琵琶。
湘雲微度。六曲朱闌暮。簾外香飄梅子樹。知有王孫索句。
誰将瓊琯吹霞。柳花飛過東家。說與門前去馬,斷腸休為琵琶。
宋代:
晁补之
李公素誉压朝端,曾溯龙门鬣未乾。虽愧彭宣惟赐食,未惭贡禹亦弹冠。
李公素譽壓朝端,曾溯龍門鬣未乾。雖愧彭宣惟賜食,未慚貢禹亦彈冠。
:
弘历
湖中藻荇蕃,蔓延丛累积。搴芼与铚艾,萌芽旋充斥。
舟楫碍泛流,波澜溷澄碧。是应例除莠,询得一良策。
湖中藻荇蕃,蔓延叢累積。搴芼與铚艾,萌芽旋充斥。
舟楫礙泛流,波瀾溷澄碧。是應例除莠,詢得一良策。
宋代:
赵抃
倾国铅黄不假施,吴兵勍敌顿凌夷。苧罗石在千馀载,好事公今尚作诗。
傾國鉛黃不假施,吳兵勍敵頓淩夷。苧羅石在千馀載,好事公今尚作詩。
明代:
陈慧嶪
雀舫翩翩发大江,江干瑞霭晓行幢。文章似锦裳堪补,意气如虹鼎并扛。
万里浪头鳌驾六,五云天际凤飞双。与君共挟芙蓉锷,一扫群英力尽降。
雀舫翩翩發大江,江幹瑞霭曉行幢。文章似錦裳堪補,意氣如虹鼎并扛。
萬裡浪頭鳌駕六,五雲天際鳳飛雙。與君共挾芙蓉锷,一掃群英力盡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