芄兰

[两汉]:佚名

芄兰之支,童子佩觿。虽则佩觿,能不我知。容兮遂兮,垂带悸兮。

芄兰之叶,童子佩韘。虽则佩韘,能不我甲。容兮遂兮,垂带悸兮。

译文及注释

译文

芄兰枝上结尖夹,小小童子佩角锥。虽然你已佩角锥,但不解我情旖旎。走起路来慢悠悠,摇摇摆摆大带垂。

芄兰枝上叶弯弯,小小童子佩戴韘。虽然你已佩戴韘,但不跟得来亲近。走起路来慢悠悠,摇摇摆摆大带垂。

注释

芄(wán)兰:兰草名,一名萝藦,亦名女青,蔓生,断之有白汁,嫩者可食,荚实倒垂如锥形。

支:借作“枝”。

觿(xī):用兽骨制成的解结用具,形同锥,似羊角,也可为装饰品。本为成人佩饰。童子佩戴,是成人的象征。

能:乃,于是。一说“宁”“岂”。知:智,一说“接”。

容、遂:舒缓悠闲之貌。一说容为佩刀,遂为佩玉。

悸:本为心动,这里形容带下垂、摆动貌。

韘(shè):用玉或象骨制的钩弦用具,著于右手拇指,射箭时用于钩弦拉弓,即扳指。

甲(xiá):借作“狎”,戏,亲昵。一说长也。

参考资料:

1、姜亮夫 等.先秦诗鉴赏辞典.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98:122-123

2、王秀梅 译注.诗经(上):国风.北京:中华书局,2015:125-126

创作背景

  有关此诗背景的说法很多,一谓刺诗,汉《毛诗序》说:“《芄兰》,刺惠公也,骄而无礼,大夫刺之。”元刘玉汝《诗缵绪》说:“愚意卫人之赋此,毋亦叹卫国小学之教不讲欤?”今人高亨等则以为是刺童子早婚。程俊英《诗经注析》则认为“这是一首讽刺贵族少年的诗”。

参考资料:

1、姜亮夫 等.先秦诗鉴赏辞典.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98:122-123

2、王秀梅 译注.诗经(上):国风.北京:中华书局,2015:125-126

佚名简介

唐代·佚名的简介

...〔 ► 佚名的诗(421篇)

猜你喜欢

赤岸道中呈斯远

宋代赵蕃

小雨洗红叶,青山舒白云。

秋风有奇处,我友得平分。

水调歌头 姑苏台

宋代张镃

孤棹溯霜月,还过阖庐城。系船杨柳,桥畔吹袖晚寒轻。

百尺层台重上,万事红尘一梦,回首几周星。风调信衰减,亲旧总凋零。

寄诗(一作绝微之)

唐代崔莺莺

自从销瘦减容光,万转千回懒下床。
不为傍人羞不起,为郎憔悴却羞郎。

三月三日上忠襄坟,因之行散,得十绝句

宋代杨万里

暖轿行春底见春,遮栏春色不教亲。

急呼青繖小凉轿,又被春光著莫人。

诸路发解劝驾

宋代吴潜

东郡衣冠盛,南宫榜帖新。

诸科唐取士,数路汉得人。

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四十五

宋代汪元量

销金帐下忽天明,梦里无情亦有情。

何处乱山可埋骨,暂时相对坐调笙。